发布时间: 2025-08-05 12:55:21 来源:新闻中心
在上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,个人档案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。从学校到工作单位,再到入团入党,每一个人都会填写大量的材料,这些材料最终会被装进一个坚硬的牛皮纸袋里,这是所谓的个人档案。不同身份的人,档案也由不同的部门保管:工人由劳动部门管理,干部则由组织部门管理。而在这些个人档案中,最重要的字眼莫过于“家庭出身”,这个词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社会中,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和命运至关重要,尤其是在解放初期的土改时期,父母所属的成分成为关键。农村的家庭成分分为:地主、富农、中农、贫农、雇农,而城市则区分为:资本家、自由职业者、小业主、工人、贫民,除此以外还有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等。
在以及阶级斗争的背景下,家庭出身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因素,甚至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。出身贫农、雇农、下中农、工人、革命干部或革命军人的家庭背景,往往意味着可以更容易地加入团组织、党组织,进入好单位,或者从事科研、当兵等。而那些出身地主、富农、反革命、坏分子或家庭的子女则通常只能从事艰苦、危险、低下的工作,并且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欺负。
在我从小学到中学的过程中,我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一直都非常好。记得在我刚上初一时,就向学校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,团组织也多次找我谈话,鼓励我努力争取早日加入团组织。然而,团组织的工作人员却告诉我,由于我的家庭成分有些问题,虽然我填写的是中农成分,但却有人反映我可能是地主出身。我告诉他们,能够最终靠有关部门调查核实。经过一番调查,确认了我的家庭出身没问题,最终我成功加入了共青团。若真是地主出身,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能被批准的。期间,各级政府几乎停摆,群众的说法成为唯一的标准。在这段时间,有人又反映我的家成分问题,甚至把我父亲列为“地主”进行批斗,那时我绝对没办法辩解。直到文革后期,政府才恢复工作,并派专人再次调查,最后确认了我家在土改时期被划为中农。
在我中学毕业分配工作的那一年,家庭出身的好坏成了分配工作的决定性因素。那些家庭出身好、背景正直的同学通常被分配到修配厂、汽车队等好单位,而那些成分较差的同学则很难进入这些单位。这一现象显示出家庭出身的重要性。毛主席曾说过,“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,重在政治表现”,他的这番话体现了党的政策本意。然而,部分地方政府和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这一方向,导致了偏差。民间常说一句话:“经是一本好经,叫歪嘴和尚念走样了。”
在我身边,有一个人一直拿我家成分的事情说事,他和我同在一个学校读书,还是一个村的,从我们原籍移民一起到了北大荒农场。这个人心胸狭隘,嫉妒心很强,如果看见其他人比他优秀,尤其是同村的人,他会暗中使绊子,甚至捏造事实去向领导反映不实情况。他的父辈在文革期间非常活跃,依靠自己良好的家庭出身热情参加整人工作。然而,后,他家发生了一系列的不幸事件,直系亲属患病,父亲得了绝症早早离世,这似乎印证了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的说法。
为什么他一直纠缠我家成分的问题呢?原因主要在于我祖父和曾祖父曾是名声显赫的大家族人物,家族背景在周围比较有名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我祖父曾在山东省参与治理黄河的工作,长期奔波在黄河堤沿线,负责检查水情和堤坝维修,防止水灾。在我父亲的记忆中,祖父的薪水从来不带回家,而是捐给了贫困的百姓,担心自己儿子过得太富裕后会学坏(当时大烟盛行)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祖父早早地将家产分给了四个儿子,每个人分得一份土地和家业,从此各自过上了农耕生活。可惜,父亲在分家后经营不善,年年入不敷出,甚至不得不卖掉房子和耕地,家境一度困难。1947年,山东解放,开始做土地改革,根据当时家庭的房产、耕地、生产工具等情况,我家被划为中农成分。虽然我的大伯被划为富农,但我祖父和父亲的早期分家做法,使得我家免于被划为地主。也许,正是祖父对家族后代的教育和分配的远见,才为我们免去了许多麻烦。
工作后,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末加入党组织时,政审变得更严格,要求审核家庭出身以及父辈、祖辈的背景,甚至直系亲属的政治面貌。我如实填写了所有表格,并向党组织提交了相关材料。
1979年1月11日,中央出台了《关于地主、富农分子搞帽问题和地、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》,这一决定取消了农村土地改革时期划定的家庭成分,所有农民的成分统一填写为“农民”,结束了困扰多年的家庭成分问题。现在的档案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,农民由民政部门管理,工人由劳动局管理,干部则由人事局管理,现如今人事局和劳动局已合并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。